近年來,異種器官移植備受關注。什么是異種器官移植?為什么人類能用“豬器官”?帶著這些問題,新華訪談連線采訪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教授、同濟醫院器官獲取組織(OPO)首席顧問陳忠華教授。
新華訪談:異種器官移植,為什么會選擇豬?
陳忠華:我們在歷史上選擇過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NHP),如猴子、黑猩猩和狒狒,早期是做過很多的研究,但是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長期成功。第一,人類控制不了排斥反應;第二,靈長類的動物不可能工業化、大規模地去飼養;第三,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跟人的基因非常相似,所以它攜帶的疾病、傳染病也更容易傳給人類。例如,猩猩容易得的某些疾病,也可以通過器官移植傳染給人,再在人類進行流行。所以不得不放棄靈長類。
找來找去豬是比較適合的。第一,人類從開始吃豬肉起,就慢慢適應了豬的蛋白質;第二,因為豬和人類的基因關系比較遠,它的傳染病很少會傳染給人類;第三,豬可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們現在的畜牧業對于豬的基因改良技術已經很成熟,它可以改良成更適合被人類接受的器官。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四基因、五基因、十基因編輯等等,都是針對性改良以后的品種。
新華訪談:用來進行器官移植的豬有哪些特別之處?
陳忠華:從育種的角度講,生育能力要強,要比較溫順,野性不能太強,體重不能太大。美國用的是大白豬,一頭可以長到200斤左右,所以必須改造它的生長基因,讓它長到一定的時候就不長了。
我們國家采用的是類似巴馬豬這樣的小型豬,它就長到100多斤左右,我們不需要編輯生長基因就能夠適用于人類的各種器官的大小。
目前,在基因編輯豬研究領域,除了美國以外,我國算是研究得比較前沿的國家??梢詽M足亞臨床研究,但是臨床研究還要觀察。
新華訪談: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避免跨物種傳染病風險?
陳忠華:第一,在動物飼養的時候要避免對人類有害的細菌和病毒。包括育種期間,放在無菌環境飼養,用無菌的水、無菌的食物,包括做清潔、排泄物都要做無菌處理。那么小豬長大了以后,通過第三方檢驗合格,我們就叫它DPF豬(Designated Pathogen Free,即無指定致病菌豬);第二,在豬的轉運途中進行無菌隔離,封閉式管理;第三,在研究階段,需要在消毒隔離的環境中實施,所有的醫療研究廢棄物焚化。這是必須的條件。以上種種要求,嚴格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二類傳染病管理規范。
新華訪談:異種器官移植應用在病人身上,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陳忠華:第一,安全,要對人類無害,指的就是避免出現人畜共患疾病的可能。
第二,有效,異種移植的第一道關,就是當血流循環恢復以后,如果循環突然消失,移植器官變硬,變黑,沒有血流,我們叫超急排斥反應。要克服超急排斥反應,就要通過大量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亞臨床研究和實驗,證明它能長時間存活。在最近幾年的臨床和亞臨床的研究中,都已經證明完全可以克服。
第三,還要滿足功能適配性。保證異種移植的器官可以在人體內長時間替代和維持病變器官的功能。
新華訪談:異種器官移植,我們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陳忠華:一是我們需要解決DPF豬的標準化生產。要有非常穩定的證據證明組合基因改造的有效性。目前,每頭“基因編輯”過的豬敲除的基因都不太一樣,我們要找出最優化的組合,目前還在摸索階段。
另外,所有用于異種器官移植的醫用豬,應該納入國家第三類醫療器械管理,它需要通過嚴格的論證,論證它的安全性、有效性,才能允許批量生產和投放醫療市場。整個流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從倫理和管理的角度,在我國需要嚴格按照國務院2023年頒布的《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的要求,并遵守倫理委員會審查制度,尤其是涉及到臨床案例,需要由研究者發起和提交研究計劃和方案,通過相應管理部門的審核和批復,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關于異種移植《長沙宣言》要求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