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文化繪就武陵山鄉新畫卷
“南溪山高兩面坡,男女老少愛唱歌,沿河兩岸號子起……”在重慶市黔江區小南海鎮土家十三寨的非遺小劇場上,演員李娜正引吭高歌,她身著民族服飾,化身為土家幺妹兒,贏得臺下陣陣掌聲。
李娜所唱的南溪號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黔江區地方傳統音樂,它的雛形是土家族勞動人民在生產勞作中的勞動號子和山歌號子,隨著時間的發展,南溪號子逐步成為一個鮮活的文化符號。
“把非遺融入旅游演藝,這就是我們非遺小劇場的由來?!敝貞c市黔江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吳團說,小劇場在7月份完成內容升級后,正式對外演出,從一出傳統的土家婚俗情景劇,到如今融入了南溪號子、帥氏莽號吹奏等多種非遺元素的文化劇,小劇場有了“大份量”。
小劇場所在的土家十三寨是一座非遺旅游村寨,在這里,土家族特有的吊腳樓建筑隨山就勢、依次排開,村民們保持著原生態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這里的西蘭卡普制作技藝和后壩山歌分別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能讓非遺成為冷門絕學,用起來,傳下去,才可保證它的生命力?!眳菆F告訴記者,非遺傳承基地、非遺工坊成為非遺技藝的展示場所,是一條保護和傳承非遺的有效途徑。
在黔江區濯水鎮石雞坨的一處非遺工坊里,71歲的老人劉沛良,還在守護著一份千年的傳承——土陶制作技藝。從十來歲跟隨父親學習制陶,劉沛良已經與泥土和窯火相伴了近60個春秋,如今,他已經是這項技藝的第29代傳承人,石雞坨土陶制作技藝也在2016年被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皬乃未鱾飨聛淼氖炙?,到我們這一代可不能斷了?!眲⑴媪几锌?。
走進工作坊,琳瑯滿目的土陶產品令人目不暇接?!耙郧肮ぷ鞣怀凭聘?、菜缸、水缸等大件民用品?,F如今,人們越來越追求精致小巧的手工藝品?!眲⑴媪济翡J地捕捉到這一變化,開始制作咖啡杯、茶杯等小件產品,很快便受到了市場的青睞?!艾F在工作坊訂單量穩步增長,有時候一個訂單就有上萬件?!?/p>
近年來,通過建設非遺工坊,培養非遺傳承人,石雞坨土陶制作技藝的傳承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劉沛良在重慶旅游職業學院設立大師工作室,開設土陶制作選修課,向年輕人展示土陶的制作過程和精美作品?!巴撂詹粌H僅是一種生活用品,更是一種文化載體?!眲⑴媪枷Mㄟ^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領略到土陶的魅力和文化價值。
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黔江,除漢族外還居住著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土家族人口占比超過55%,民族文化濃郁,非物質文化遺產燦爛奪目。
在黔江城區鬧市中一處僻靜的深巷里,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三臺書院矗立其中,歷經數年保護性修復和布展陳列后,面向公眾免費開放,遺產館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對民俗、傳統技藝、民間文學等10個方面的非遺項目進行了生動展示,前來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
“非遺不是高高在上的事物,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_書院工作人員倪亞玲很有感慨,從2022年開始,“95后”倪亞玲就參與了《黔江非遺圖典》的編撰,眼下,她正在參與完成黔江文史資料匯編,“非遺出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非遺接力傳承,甚至翻出了新花樣?!?/p>
如今,三臺書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基礎上,增加了地方文獻館、歷史影像館、古碑拓片館等更具體驗性的收藏展館,越來越多的市民走進三臺書院,感受以非遺文化為代表的城市人文魅力?!叭_書院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書院,它更是我們黔江歷史文化的原點,城市文化的標志?!比_書院院長陳彤說。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趙小帥 李富玉)